六:干涉
内容概述
- 干涉(Interference),光的叠加不满足线性叠加,证明了光的波性
- 干涉条件
- 干涉方法与装置
- 干涉仪
干涉
干涉让光学从线性光学变成非线性光学
线性光学
在几何光学中,我们认为光是独立传播的
光是一种横波,光在介质中传播会引起介质粒子振动,若独立传播成立,那么两束光的交叉区域,粒子的振动是两个振动的叠加,这就是叠加原理
光的叠加实际上是介质的性质(因为描述的是介质粒子振动的叠加)
- 线性介质:在该介质中,波满足叠加原理
- 非线性介质:在该介质中,波不满足叠加原理
违反叠加原理的介质是非线性介质,现象是非线性现象,学科是非线性光学
此外,叠加原理只有在低强度光下才成立,因此激光发明后,非线性光学才蓬勃发展
复振幅叠加法
求解相干光强有三种方法,实际分析时通常使用复振幅法
- 三角函数法:波可以由三角函数表示,对三角函数做恒等变化,即可求相干光强
- 矢量图解法
- 复振幅法
首先将三角函数表示为复振幅
$$
\tilde{\mathbf{E}_i}=\mathbf{A}_i e^{i\varphi i}
$$
复振幅的叠加
$$
\tilde{\mathbf{E}}=\sum{i=1}^n\tilde{\mathbf{E}_i}
$$
合光强
$$
I = \tilde{\mathbf{E}}\cdot \tilde{\mathbf{E}}^*
$$
相干叠加
现在有两个相同频率(frequency)相同偏振(polarization)的光波,下面是他们电场强度随时间的变化(用复数表示三角函数)
$$
\mathbf{E_1}=\mathbf{A_1} e^{i(kr_1-\omega t+\varphi _{01})}
$$
$$
\mathbf{E_2}=\mathbf{A_2} e^{i(kr_2-\omega t+\varphi _{02})}
$$
他们相交于点P,根据叠加原理,P点点电场强度为
$$
\mathbf{E}=\mathbf{E_1}+\mathbf{E_2}=[\mathbf{A_1}e^{i(kr_1+\varphi_{01})} + \mathbf{A_2}e^{i(kr_2+\varphi_{02})}]e^{-i\omega t}
$$
显然,振幅为
$$
\tilde{\mathbf{E}}=\mathbf{A_1}e^{i(kr_1+\varphi_{01})} + \mathbf{A_2}e^{i(kr_2+\varphi_{02})}
$$
由于光过于高频,我们没法实时进行光电场强度的检测,于是我们使用光强(intensity,$I$)来进行推导
$$
I \propto \tilde{\mathbf{E}}\cdot \tilde{\mathbf{E}}^*=\mathbf{A_1}^2+\mathbf{A_2}^2+2\mathbf{A_1A_2}\cos(kr_1-kr_2+\varphi_{01}-\varphi_{02})
$$
$$
I = I_1+ I_2 + 2\sqrt{I_1I_2}\cos \delta
$$
$$
\delta=kr_1-kr_2+\varphi_{01}-\varphi_{02}
$$
我们发现,两个光波进行叠加,光强不只是简单叠加,还有一个尾巴,这个尾巴就是干涉
干涉:因波的叠加引起强度重新分布的现象
并且我们发现:
-
干涉强度与时间无关,与空间位置有关,且保持不变
-
当$\delta=2m\pi$,干涉强度最大,我们称之为构造干涉(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)
$$
I=(\mathbf{A_1}+\mathbf{A_2})^2
$$
- 当$\delta=(2m+1)\pi$,干涉强度最小,我们称之为相消干涉(destructive interference)
$$
I=(\mathbf{A_1}-\mathbf{A_2})^2
$$
非相干叠加
一般而言,两个光频率和偏振不一样,经过推导
$$
I_{12}=2\mathbf{A_1}\cdot \mathbf{A_2} \cos [(\omega_2 - \omega_1)t + \theta_1 - \theta_2]
$$
我们到处干涉强度为0的条件
- 两个光频率不同,$\cos[…]$的均值为0
- 两个光光矢量垂直,$\mathbf{A_1}\cdot \mathbf{A_2}=0$
- 两个光夹角(相位差)迅速且无序变化,$\cos[…]$的均值为0
干涉条件
因此我们总结出发生干涉的条件
- 频率相同
- 相同的平行分量
- 固定的相位差
如果不满足干涉条件,那么平均下来
$$
I=I_1+I_2
$$
杨氏干涉
普通光源:普通光源的发光单位为原子、分子,不同原子间的发光是独立的,他们的频率、偏振、相位都是不同的,因此他们的光是不会发生干涉的
有干涉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种获得干涉光的方法:
- 分波前法(杨氏干涉)
- 分振幅法(薄膜等厚干涉)
使用杨氏干涉实验、菲涅尔双棱镜、劳埃德镜可以将普通光源变成干涉光
杨氏干涉,两束光的出相相同,因此干涉光的相位差只取决于光程差
$$
\Delta \varphi= \frac{2\pi }{\lambda}\Delta OPL=k\delta
$$
- k:波数,$k=\frac{2\pi}{\lambda}$
- $\delta$:光程差
衬比度
衬比度,也可以叫做可见度
干涉条纹的衬比度(constrast)定义为
$$
\gamma = \frac{I_\max-I_\min}{I_\max + I_\min}
$$
用于描述条纹的反差程度,当可见性为1时最清晰,当为0时完全不可分辨
杨氏双缝干涉实验
杨氏实验是通过两个点波光源进行干涉实验的典型
如果光是一种波,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应该会有波前(传播最靠前的波阵面),提取一个波前,并将其分为两部分,就能得到两个相干光
现在有一个非常窄的单色光源,经过两个带缝平面,会生成两个相干光,进而发生衍射现象,在平面留下明暗条纹
$$
I=A^2=4I_1\cos^2\frac{\pi \Delta}{\lambda}
$$
- 若$\Delta=m\lambda, I=I_{max}=4I_1$,呈现亮条纹
- 若$\Delta=(2m-1)\lambda/2, I=I_{min}=0$,呈现暗条纹
杨氏干涉实验的衬比度为
$$
\gamma = \frac{2(A_1/A_2)}{1+(A_1/A_2)^2}
$$
当间距不大时,角度比较小,缝间距是相同的,间距为
$$
\Delta x=\frac{D}{d}\lambda
$$
判断一点的暗亮
看上图
在杨氏干涉实验中,给定$d,D,x$,判断点在明条纹中还是暗条纹中
核心思想就是:判断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还是奇数倍,偶数为明条纹,基数为暗条纹
- 以P点为圆心,$S_1P$为半径画一个圆,圆和$S_2P$相交于点$S’$,那么$S_2S’$就是光程差
- 不过$S_2S’$很难求,于是我们进行近似,我们从$S_1$出发做$S_2P$的垂线,垂足可以近似为点$S’$
- 我们知道斜边长度为d,只要知道$\angle S_2S_1S’$,就能求出光程差
- 不过$\angle S_2S_1S’$还是太难求了,我们用角$\theta$来近似
- $\sin \theta \approx \tan \theta = x/D$
- 有了光程差,就能知道这是几个波长,是明是暗
可见条纹的最大级数
$$
j_\max= d/\lambda
$$
求P点光强
$$
I=A_1^2+A_2^2+2A_1A_2\cos \Delta\varphi
$$
$$
\Delta \varphi = k \cdot \delta
$$
干涉条纹的移动
我们不仅观测到明暗条纹,还观测到条纹的移动和变化
-
移动光源,对于屏幕上一点,求多少个条纹经过该点
- 对于屏幕上点P,经过点P的条纹数取决于两条相干光线的光程差(OPL)
- 当光程差增减一个$\lambda$时,就会经过一条条纹
-
移动光源,对于特定的一个条纹,求其移动了多长距离
- 杨氏双缝中
$$
\delta x = -\frac{D}{R}\delta s
$$
其他干涉仪器
本质都是杨氏双缝干涉,条纹间距都满足
$$
\Delta x=\frac{D}{d}\lambda
$$
这些干涉仪器相比起杨氏干涉,不使用狭缝过滤光,因此光线强度更高
菲涅尔双平面镜
劳埃德镜
菲涅尔双棱镜
彩色光杨氏双缝
如果传入的是白光,条纹将为彩色
时空相干性
现实中的普通光源的发光单元为原子、分子,靠自发辐射发光(激光光源靠受激辐射),这是一个随机过程,产生的光是随机、无规律、不相干的。看起来我们无法用普通光源做干涉实验,但实际上杨氏双缝是可以使用普通光源的,因为杨氏双缝中两个光都是由同一束光分割而成的
尽管普通光源的相位随机,但是杨氏双缝两束光的相位差与原光源相位无关,仅与空间位置有关
不过,光源的尺寸和光谱尺寸仍然会对杨氏干涉产生影响
在杨氏干涉中,我们使用了很窄的单色光源,然而现实中光源总是有尺寸,其颜色也不是单色而是光谱中一小段
空间相干性:光源尺寸对干涉强度的影响
时间相干性:光谱尺寸对干涉强度的影响(也就是说光不是真的纯色)
空间相干性
任何光源都有一定的宽度,我们将其视为多个不相干的点光源排布,屏幕上的总强度为各个光源的干涉条纹的线性叠加
我们发现沿着x轴方向的长度会让条纹模糊
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会让亮纹和亮纹重叠,于是条纹更清晰
我们在做杨氏双缝时常常使用平行于y轴方向的光
时间相干性
现实中光不是纯色光,光的波长不同,干涉条纹长度不同,于是不同波长的干涉条纹就会发生重叠,进而降低条纹的衬比度
薄膜干涉
薄膜(film)一种透明介质,将空间划分三个折射率不同的区域,其中中间的区域不能过厚
薄膜干涉(Thin film interference):光在薄膜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,下表面的反射光和上表面的折射光发生干涉
比如彩色太阳眼镜和阳光下的七彩肥皂泡
光线在射向薄膜后会发生反射和透射,透射光可能会再次反射透射,返回薄膜表面,进而和入射光相遇,发生干涉
- 等厚干涉:发散的入射光(点光)和透射光干涉,干涉发生在薄膜表面
- 等倾干涉:平行的透射光干涉,干涉发生在无穷远,需要用透镜汇聚,形状为同心条纹
特别注意!等厚和等倾是指的条纹间距,而不是薄膜形状,等厚的条纹需要上下不平行的薄膜
等厚度干涉
等厚干涉发生在薄膜表面
厚度不均匀的薄膜发生的干涉,入射光为平行光,决定条纹间距的是因厚度不均带来的光程差
$$
\delta = 2nh\sqrt{n^2-n_0^2\sin^2 i_1} +\lambda/2
$$
- $i$是折射角
常见的等厚干涉有
- 劈尖:光线垂直入射
- 角度越大,条纹数量越多
- 折射率越大,条纹间距越大
- 牛顿环
增透膜与高反膜
汽油膜,肥皂泡,昆虫翅膀
厚度均匀的薄膜发生的干涉,入射光为平行光,各个方向的干涉增强被分离出去
增透膜
n2的反射光被干涉相消,根据能量守恒,透射光会更多
折射率
$$
n=\sqrt{n_1n_2}
$$
$$
n_1 < n < n_2
$$
厚度
$$
h=\frac{\lambda_0}{4n}
$$
增反膜
反射被干涉增强,透射光会减少
折射率
$$
n > n_1 且 n > n_2
$$
厚度
$$
h=\frac{\lambda_0}{4n}
$$
等倾斜角干涉
等倾干涉发生在无穷远处
上下表面平行的薄膜发生的干涉,入射光为点光源
$$
\delta = 2nh\cos i_2
$$
半波损失
波从光疏射向光密,在反射过程中会产生$\pi$个相位跃变,我们称之为半波损失
由于半波损失的存在,薄膜干涉明暗条纹的产生条件实际上与杨氏双缝相反
$$
\delta = 2nh\cos i_2 + \lambda/2
$$
等倾图样
内高外低,内疏外密
干涉仪
多光束干涉
$$ \Delta L=2nh\cos i $$ 光在介质内不断反射折射,新的反射折射光强度成等比数列迈克耳孙干涉仪
使用分振幅法将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等效为空气薄膜,空气薄膜可以等倾,也可以等厚
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
由两个梯形透镜组成,用于生成等倾干涉条纹